)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最后两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以成双成对的“鸳鸯”衬托出人孤寂的心情。 反衬也叫反映,主体与衬体相反,衬体从反面作背景,烘托主体。石头城(唐·刘禹锡)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析】本诗题为“石头城”,明显是写“...
这一段引入了《诗。小雅。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的手法,而“雪似杨花”、“杨花似雪”两句,比拟既工,语亦精巧,可谓推陈出新的绝妙好辞。 下片转写夜晚,着意刻画妻子对月思己的孤寂、惆怅。“对酒卷帘邀明月,风露透窗纱”,说的是寂寞中,本想仿效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最后直截了当地抒发自己的忧国之情和爱国之心,既点明了题旨,又与前半部分在逻辑上顺理成章地形成因果呼应。如果说前八句是感情的蓄积,最后两句便是感情闸门的打开,感情洪流的急冲而下 台湾]黄雍廉《唐人街》 是一所港湾 专泊中国人的乡音 无须叩问客从何处来 浅黄的肤色中亮着 扬州的驿马 长安的宫阙 湮远...
这首词调名《雨霖铃》,盖取唐时旧曲翻制。据《明皇杂录》云,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避地蜀中,于栈道雨中闻铃音,起悼念杨贵妃之思,“采其声为《雨霖铃》曲,以寄恨焉”。王灼《碧鸡漫志》卷五云:“今双调《雨霖铃慢》,颇极哀怨,真本曲遗声。”在词史上,双调慢词《雨霖铃》最早的作品,当推此首。柳永充分利用...
对仗,中古时诗歌格律的表现之一。诗词中要求严格的对偶,称为对仗。对仗主要包括词语的互为对仗和句式的互为对仗两个方面。对仗多用于骈文。对仗又称队仗、排偶。它是把同类或对立概念的词语放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之出现相互映衬的状态,使语句更具韵味,增加词语表现力。对仗有如公府仪仗,两两相对。
1.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 2.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汉乐府民歌<<悲歌>> 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 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 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
这是把江淹《别赋》中“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和宋玉悲秋的情思两者结合起来,提炼出这两句.把古人这种感受融化在自己的词句中,更赋予以新的意义.“今宵”二句,又进一步推想别后的凄凉,然而景物清丽真切,真象别者酒醒后在船中之所见.这一句妙在景中有情.“昔我往矣,杨柳依依.”(《诗经•采薇》)也是写离别...
《野望》是隋末唐初诗人王绩的作品,全诗原文如下:东皋薄暮望,徙倚欲何依。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牧人驱犊返,猎马带禽归。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白话文释义:傍晚时分站在东皋纵目远望,我徘徊不定不知该归依何方,层层树林都染上秋天的色彩,重重山岭披覆着落日的余光。牧人驱赶着那牛群返还...
例如毛主席《长征》诗的第五、六两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这两句诗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就本句来说,每两个字一个节奏。平起句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最后一个又是仄。仄起句仄仄后面跟着的是平平,平平后面跟着的是仄仄,最后一个又是平...
2.你默默地转向一边 面向夜晚 夜的深处 密密的灯盏 它们总在一起 我们总要再见 再见 为了再见 ——顾城《再见 》 意思是两个人因为一些原因要分开一段时间,时间定在夜晚,他们的前程未知,而又一种依依不舍但必须离别的失落感,最后两句再见,第一句是告别而第二句是为了下次见面。 3.一切都明明白白,但我们仍匆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