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的平仄在诗句的安排中非常重要,凡是格律诗词都讲平仄。古体诗对平仄的要求虽然不那么严格,但也要大体安排适当,才能使诗句的声调出现高低起伏,富有音乐性,使之琅琅上口。平仄在格律诗中是怎样交错的呢?例如毛主席的七律《长征》的第五、第六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其平仄就...
2、古平仄两读的字。有两种情况:(1)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变,如“看、望、听、忘、醒、漫、患、叹、莹……”。(2)平仄两读而意义不同。这类字很多。其中有容易分辨的,如“长、调、中、重、间、难、强、冠、荷、和、缝……”;有的已难以分辨,一般只知读仄声,而不知其在某种意义时应读平声,如“论、...
广州话九个音调中,阴平、阳平调的是平,其他音调都是仄
汉语虽有四声,但在近体诗中,并不需要象词、曲那样分辨四声,只要粗分成平仄两声即可。要造成声调上的...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
如何变通呢?那就要牺牲掉不太重 要的单数字,而保住比较重要的双数字和最重要的最后一字。因此就有了这么一 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 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 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
对于北方人而言,由入声变成去声和由入声变成上声的字都不妨碍辨别平仄,只有由入声变成了平声的,才会造成辨别平仄的困难。总之,写诗和诗歌时,平仄和押韵是重要的考虑因素。它们不仅影响着诗歌的韵律美,也反映了汉语特有的音乐性。通过遵循这些规则,诗人可以创作出更加优美、和谐的诗歌作品。
在四式进行“黏”“对”(很难解释..)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这就涉及“拗”“救”,即说在一定的规律下,一三五可以不按平仄来写,这就是“拗”,可是下一句一定要“救”回来(由于牵涉太多规律问题,很难说清..)二四六分明,就是一定要按平仄,因为吟诗时停顿都在这些位置.....
我粗略地说一下,尽管也不精通,但略知一二。要分辨上联和下联,先要懂的平仄格律,也就是韵律。古代对联是用“平水韵”,现代是用“新韵”。先不说古代,先说现代的新韵:在现代文字声调中,只有四种,也就是:一声平,二声扬,三声拐弯,四声降。这四种声调一声二声为平声,三声四声为仄声。...
如果上句是: 仄仄平平仄 下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 同理,如果上句是: 平平平仄仄 下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除了第一联,其它各联的上句不能押韵,必须以仄声收尾,下句一定要押韵,必须以平声收尾,所以五言近体诗的对句除了第一联,只有这两种形式。七言的与此相似。 第一联上句如果不押韵,跟其它各联并无差别,...
如何变通呢?那就产生了这么一句口诀,叫作“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也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灵活处理,而第二、四、六以及最后一字的平仄则必须严格遵守。这个口诀不完全准确,在一些情况下一、三、五必须论,在特定的句型中二、四、六也未必分明.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