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七佛,又称原始七佛,佛经记载娑婆世界过去曾有七佛,而释迦牟尼(Sakyamuni)是最后一位。在他之前还有先出世的六佛(从左往右,即从东向西):①迦叶佛、②拘留孙佛、③尸弃佛、④毗婆尸佛、⑤毗舍浮佛、⑥拘那舍尼佛、⑦释迦牟尼。 前三佛为过去庄严劫千佛的三佛,后四佛为现在贤劫千佛的四佛。过去七佛,是...
「初禅三天」:统称梵天。天王名「尸弃」,为大梵天王。因无量清净,故名梵天。 1) 梵众天:天人身高20里,寿命半劫 2) 梵辅天 3)大梵天 (2)「二禅」三天。 包括:4)少光天:天人身高80里,寿命2劫。5)无量光天 6)光音天:人类最初由此天而来。天人以口发光为语,身高320里,...
20、尸弃佛偈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性。 21、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爱心和智慧来面对这一切。 22、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山’在上,’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 23、毗舍浮佛偈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
北方世界有焰肩佛。最胜音佛。难沮佛。日生佛。网明佛。下方世界有师子佛。名闻佛。名光佛。达摩佛。法幢佛。持法佛。上方世界有梵音佛。宿王佛。香上佛。香光佛。大焰肩佛。杂色宝华严身佛。娑罗树王佛。宝华德佛。见一切义佛。如须弥山佛。过去七佛 □婆尸佛、尸弃佛、□舍浮佛、拘留孙...
93、若众生心,忆佛、念佛,现前当来,必定见佛,去佛不远;不假方便,自得心开。 94、诸行无常,一切皆苦。诸法无我,寂灭为乐。 95、生死炽然,苦恼无量;发大乘心,普济一切,愿代众生,受无量苦,令诸众生,毕竟大乐。 96、释迦牟尼佛偈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97、尸弃佛偈起诸善...
佛、17提沙/帝沙佛、18普沙佛、19毗婆尸佛、20尸弃佛、21毗沙浮/毗舍浮佛、22拘留孙佛、23拘那含牟尼佛、24迦叶佛、25释迦牟尼/瞿昙佛、未来佛——弥勒佛。另外,根据上座部佛教所传的一首偈诵《正觉者偈》,提到的佛陀数量为512028位,但偈诵中又称“寂灭的胜者无边”,这意味着佛陀的数量不...
26.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27.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28.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29.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实...
他们分别是: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浮佛、拘留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和释迦牟尼佛。隋唐时的七佛塔早已不在,现在的七佛塔是1973年在原址上建的。 雨花殿: 殿中供奉有“四大天王”神像,一般寺庙中称“金刚殿”或“天王殿”。相传是天台宗祖师智者大师曾在此讲述《妙法莲花经》,其精诚所至,感动天庭,...
26.七佛通诫偈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27.毗婆尸佛偈 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28.迦叶佛偈 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29.尸弃佛偈 起诸善法本是幻,造诸恶业亦是幻。身如聚沫心如风,幻出无根无...
菩提树的梵语原名为毕钵罗树,因释迦牟尼佛在此树下悟道才得名为菩提树,菩提意思是觉悟、智慧,用以指人忽如睡醒,豁然开悟,突入彻悟途径,顿悟真理,达到超凡脱俗的境界等。然诸佛成道,其树各别,譬如说:“毗婆尸佛坐娑罗树下、尸弃佛坐分陀利树下、毗舍婆佛坐婆罗树下、拘楼孙佛坐尸利沙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