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讲究含蓄蕴籍,表达情感往往婉转曲折,经常运用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手法。这种手法更是送别诗中最常用最典型的手法。如柳永《雨霖铃》词中的“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表面写去路烟霭迷茫,道路修远,其实是要以此寄寓离愁之思,寓情于景显得含蓄蕴藉。3、想象联想(虚实结合)除...
三、初读全词,整体感知1.多媒体播放《雨霖铃》课文录音,学生初步感知。要求:听准字音,把握节奏,体会感情2.学生齐读读前正音:暮霭(ǎi) 凝噎(yē) 那堪(nǎ)3.初步指导朗读技巧,然后再读(三读)让学生划出停顿(/),并强调朗读要点:语速要慢,语调要低沉,但又要富于变化。要想读好诗词,就要理解作品的内涵,...
二、古诗中的“虚”“实”运用 1、眼前之景为实,想象虚构构之景为虚。以《雨霖铃》为例: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年泪眼,竟无语凝噎。这些诗句,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是“虚”。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三句,则是半虚...
3、设想的未来之境。这类虚境是还没有发生的,它表现的情将一直延伸到未来而不断绝。故写愁,将倍增其愁;写乐将倍增其乐。例如柳永《雨霖铃》中云:“今霄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设想的别后的景物:一舟离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柳梢。在《西厢记·长亭...
在上完柳永的《雨霖铃》后,我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新课程标准下的语文教学强调回归体验,回归心灵,重点以学生为主体,每一篇文章,每一个句子,甚至每一个词汇,注重学生获得直观感受,获得心灵上的共鸣,从而让学生在自己体验中有收获,有感悟。诗词学习是学生学习的难点,也是教师需要...
诗词鉴赏中的“点染手法”指诗词创作借用画家手法,加以点明和渲染的一种表现手法。此法能收到情景相生的艺术效果。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点明“伤离别”时,用“冷落清秋节”渲染,成为在冷落的清秋节伤离别;接着用“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清意境来渲染烘托出清秋节的离别...
诗歌鉴赏,特定景物代表的含义 要求有诗中景物所代表的含义,如柳代表留,之类的,不要长篇大论,只要“事物+含义”,希望多一些,谢谢,我只有30分,全用了!!... 要求有诗中景物所代表的含义,如柳代表留,之类的,不要长篇大论,只要“事物+含义”,希望多一些,谢谢,我只有30分,全用了!! 展开 我来答 ...
所谓点,就是点明,将所要抒写的情感、道理,一语点明,使读者了然于胸;所谓染,就是渲染、烘托,即以具体的事物、景物将所点明的情感、道理烘托出来,以便读者对其能更具体、更生动地把握。但必须强调的是,点染之间不能“有他语相隔”,只能是一气而下。如柳永《雨霖铃》下阕,举笔便点明离别...
⑤赠友送别诗 在中国诗坛上,送别诗一直是诗人写作的重要题材。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作为至情至性的诗人,与挚友分别时,心中会产生一种不吐不快的激情。赠友送别诗一般表达对友人的留恋、思念或对友人的劝勉、祝福,表达别时的离情别绪、依依不舍,想象分别后的孤寂、惆怅、落寞。如柳永的《雨霖铃...
诗歌讲求含蓄形象,不仅在表达思想感情上如此,就是在交代时令、地点和天气状况时也常常不直说而用景物描写来表明。如柳永《雨霖铃》的开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不仅描写送别时凄凉感伤的环境,还有交代时令***秋天的一个傍晚***、地点***长亭***、天气状况***骤雨初歇***的作用。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