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有引力定律向世人证明:支配宇宙间万物的不是上帝,而是其本身的自然规律。它成为18世纪欧洲启蒙运动反对神权、反对封建专制的有力思想武器,使神学逐渐退出了世俗生活,不再指导人们的具体行为,推动了社会的思想解放与文明进步。1781年人们发现了太阳系的第七颗行星——天王星,之后观测发现其运行轨迹和万...
2.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 伟大的力学家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他在1687年出版的不朽著作《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中指出: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力的方向沿着两物体的连线,力的大小和两物体质量的乘积成正比,和两物体间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关于万有引力定律的发现,广泛流传着下面的这个故事:三百多年...
原始星云在坍缩过程中,落入中心的尘埃物质会将引力势能转换为角动量,因此星云会逐渐扁平化,向原始恒星的黄道面富集,这也是原生恒星大都在黄道面(地球公转平面)附近的原因,因为除了这里以外,其他区域都没有星云物质了,如何形成行星?在星云物质富集到黄道面后,在这里会逐渐形成行星的“博克球状体”...
牛顿想:苹果为什么不向上跑而向下落呢?牛顿长大成了物理学家后,受“苹果落地打到头上”的事件启发,猜想苹果掉下来可能是地球某种力量吸引的结果,通过反复试验,终于发现了万有引力。
1、古时候,人类只能用肉眼来仰望星空,对宇宙的认识是模糊而又充满想象的。2、1609年加利略开始用望远镜来观测较近的行星,他发现目星有四个易见的小点,即是它的卫星,从此开创的观测的新纪元。3、到了1781年,人们已经可能通过观测到的数据计算出隐在黑暗中的行星踪影,随后人们利用天文望远镜观测,...
1687年,I.牛顿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深刻揭示了行星绕太阳运动的力学原因,使日心说有了牢固的力学基础。在这以后,人们逐渐建立起了科学的太阳系概念。 在哥白尼的宇宙图像中,恒星只是位于最外层恒星天上的光点。1584年,乔尔丹诺·布鲁诺大胆取消了这层恒星天,认为恒星都是遥远的太阳。18世纪上半叶,由于E.哈雷对...
我们了解了生命起源的过程之后,认为至少应有这样几个条件:一是适合生物生存的温度,一般应在-50;C~+5O;C之间;二是必要的水分,生命物质诸如蛋白质、核酸和酶的活力都和水紧密相关,没有了水,也就没有了生命;三是适当成分的大气,虽然已发现少数厌氧菌能在没有氧气的条件下生存,但氧气和二氧化碳对于生命的...
(木星并不是像太阳那样由核反应产生能量,它太小因而内部温度不够引起核反应的条件。)这些内部产生的热量可能很大地引发了木星液体层的对流,并引起了我们所见到的云顶的复杂移动过程。土星与海王星在这方面与木星类似,奇怪的是,天王星则不。 木星与气态行星所能达到的最大直径一致。如果组成又有所增加,它将因重力而...
数十年来,科学家普遍认为太阳系有九大行星,但随着一颗比冥王星更大、更远的天体的发现,使得冥王星大行星地位的争论愈演愈烈。一是由于其发现的过程是基于一个错误的理论;二是由于当初将其质量估算错了,误将其纳入到了大行星的行列。因此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上,是否要给冥王星“正名”成为了大会的焦点,为此,...
[注三] 这还是在假定引力是由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所描述的情况下, 如果改用广义相对论, 则连二体问题也无法严格求解。 [注四] 不过《科学与方法》是一部科学哲学著作, 庞加莱在自己的学术论文中并未明确表述过类似的结论。 [注五] 举个例子来说, 如果把大气层用长、 宽、 高分别为一百公里、 一百公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