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油气运移通道条件:油气运移通道是联系油源和圈闭之间的桥梁,没有运移通道,油气就不能成藏。运移通道条件包括通道类型及其输导油气的能力。运移通道与油气聚集相辅相成,含油气系统的运移通道不同,则油气运聚的方式各异;反过来油气的不同运聚方式又可以改造甚至形成新的运移通道。Hindle(1997)...
含油气系统特征的解剖对于有效认识油气成藏规律极其重要。如何能更有效地解剖含油气系统特征是一项值得探讨和研究的重大课题。不同学者有不同的研究思路和方法。本文提出一套基于层序框架中静态地质要素与动态地质作用过程研究思路和分析方法。用该思路和方法深入分析了查干凹陷 K1 b-K1 s(!)含油气系统的...
2.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这里着重讨论各种构造反转对成藏的影响。以合肥坳陷的舒城凹陷3号目标(Ⅲ类)为例(图9-3),该构造是一个典型的选择性先期正反转、后期负反转的叠加反转断背斜。在侏罗纪,这里是沉积中心,侏罗纪末期-白垩纪恰好在此位置选择性挤压抬升和逆冲;古近纪再度以此逆冲断层为边界...
成藏动力学自提出以来,经过近十年的研究和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在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盆地(充填)动力学、成烃动力学、排烃动力学、流体输导系统、油气成藏机理与充注历史分析等各个方面已经取得了重要进展。 1.盆地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和盆地(充填)动力学 板块构造学说的产生和发展使盆地研究找到了新的切入...
是的。中国石油12月18日发布消息,中国石油新疆油田分公司在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呼图壁县境内的风险探井呼探1井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日产天然气达61万立方米,日产原油106.3立方米。准噶尔盆地南缘中段勘探面积1.5万平方千米,其中呼探1井勘探有利面积近160平方千米,初步估算气藏规模千亿立方米。
油气藏形成的沉积动力学、热动力学、化学动力学和流体动力学机制是油气成藏动力学的学科理论基础。目前在各种地球动力学中研究较为深入的部分为流体动力学,而其他如沉积动力学、热动力学、化学动力学在成藏动力学研究过程中虽有所进展,但都需要更深入、更系统的理论性研究,尤其是各动力学之间相互作用...
参照标准,首先考虑引起油气藏破坏的最初因素,如强烈的地壳隆升活动、断层通天、岩浆侵入等,与这些破坏作用相伴生的往往有生物降解、分子扩散、原油裂解等破坏作用。其次是将油气藏破坏类型纳入含油气系统范围之内,从时间角度考虑,油气藏破坏既可发生在油气成藏过程之中,也可能发生在油气藏的保存期内。最后,结合盆地...
所发现的气藏类型有古构造-成岩圈闭类型(如中坝须二段气藏)(图10-22),古构造圈闭型(如平落坝气田须二气藏)、古构造-岩性圈闭型(如新场气田须二气藏和丰谷气田须四气藏)、古今叠合构造圈闭型(如大兴西气田须四气藏)等与古构造相关的气藏类型。也进一步说明古构造在区内气藏的成藏过程中起到的奠基作用,...
2.油气成藏的运聚条件 当油气源条件和圈闭条件具备之后,决定油气藏形成的关键就在于沟通油源和圈闭的油气输导体系。埕东地区馆陶组油气之所以富集高产,是因为该区具有有利的油气运聚条件。 张善文等 (2003)基于含油气系统理论和济阳坳陷新近系油气藏的形成及分布特点,提出了网 - 毯式油气成藏体系模式 (图 4-15...
(3)英买1井油藏原油遭受了严重生物降解和水洗,结合构造演化史分析,可以确定水洗氧化作用可能发生于晚海西运动或印支运动(李小地等,1995)。 4.喜马拉雅期成藏和干气的侵入及石炭系正常油形成 构造沉降史及生烃史研究表明,中上奥陶统烃源岩在燕山期末—喜马拉雅期进入生烃高峰期,塔中、塔北隆起大量海相油气在此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