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7 -17 牛庄油田王 543 区块沙二段东西向油藏剖面图 根据王543-X38沙二段2657.5~2658m段地层水分析,氯离子25807mg/L,总矿化度43167mg/L,水型CaCl2。表明地层处于水体交替停滞带,封闭性良好,有利于油气藏的保存。根据王543-X31井测压资料:原始地层压力为25.8MPa,压力系数为1.0;为常压油藏。 2.油藏成藏条...
2000年童晓光认为油气勘探评价系统应该由6个级次组成,即大地构造—地层大区、盆地、含油气系统、成藏组合、成藏带、远景圈闭。 1 大地构造—地层大区 作为最高一级的评价单位,具有类似板块构造演化史的地区,这种地区的特征对盆地的形成和分布及盆地的构造—沉积类型具有控制作用,可用于大区域的选择,尤其在跨国经营...
在一个含油气盆地、含油气系统、坳陷、凹陷的成藏规律刻画中,其成藏特征差异大,故一般最好选择以含油气系统(或坳陷)及其间的运聚单元作为对象,更便于有效的类比应用。油气运聚单元是盆地(凹陷)中具有相似油气聚集特征的独立的和完整的石油地质系统,是以盆地(凹陷)的油气聚集带为核心,并包含为该油气聚集带提供...
油气地质理论的新认识对本轮资评结果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近期形成的大面积岩性油气藏成藏理论与预测、前陆盆地油气成藏的理论与勘探、叠合盆地深层油气勘探、海相地层油气成藏规律的初步总结等,在鄂尔多斯、渤海湾、松辽、塔里木等盆地的油气资源评价与勘探中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带来了油气资源的新变化...
火成岩油气藏的勘探相对于其他类型的油气藏要少一些,但近十多年也已取得了很大进展。(1)商7××井区火成岩储层评价 20世纪80年代中期在勘探中发现商7×井的沙三段第四套侵入岩有油气显示,经测井解释和测试获低产工业油流。1996年在应用新的三维地震资料重新落实构造和对商××井再次评价的基础...
连续型油气藏具备两个相同的关键地质特征:一是无明显圈闭界限,大规模储集体连续普遍含油气;二是浮力不是油气聚集的主要动力,无统一油气水界面,无统一压力系统。控制这两个地质特征的核心因素是纳米级微孔喉,主要是100~500nm的孔喉,起着连通作用,控制着连续性聚集机理。非常规石油地质在连续型油气...
本区油气勘探表明,南部海相含油气系统碳酸盐岩油气成藏与保存与古岩溶作用密切相关。 1 古岩溶特征 1.1 古岩溶的期次 沙西地区古岩溶发育主要有4期,依次为燕山期、海西晚期期—印支期、加里东晚期和加里东中期。 (1)加里东中期:即下奥陶统与中上奥陶统之间的古岩溶,时代为中奥陶世晚期。 (2)加里东晚期:即...
“须下盆”成藏组合系统内的压力系数在坳陷区为异常高压,主生排烃高峰在晚三叠世中晚期至燕山早期。此时,须二段储层在须五段沉积末期孔隙度一般大于10%,储集条件相对较好。由于须三段沉积末的安县运动,须二段圈闭开始形成,利于油气的早期聚集成藏,印支期及燕山早期形成的古隆起是煤成气的有利运聚区。 “须...
国外在20世纪80年代末期发展了“压力封存箱”成藏理论,90年代又进一步提出含油气系统理论(L.B马贡等,1998)和成藏动力学理论。大量的研究和勘探实践结果表明,中国海相盆地油气分布主要的控制因素多而复杂,不是已有的成藏理论能够解释的,具有独特的特征。 1)盆地发育早、地块小、演化复杂、构造改造剧烈。中国陆上是...
表2-11 东部老区7个主要凹陷三轮及本次石油资源量评价对比表(单位:108t) 图2-49 东部老区7个主要凹陷三轮及本次石油资源量评价对比图 油气资源量及油气资源丰度是评价含油气盆地的重要参数。龚再升(1997)提出“富生烃凹陷-富含油气系统”概念,指出富生烃凹陷油气资源丰度一般大于15×104t/km2。若凹陷的面积和...